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再見了!大都會客運「信義幹線」

從小時候到現在,國小、國中、高中、研究所,一直到出社會工作,每天都是搭「信義幹線」公車,信義路可說是我人生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因為家裡就在松山商職附近,所以我幾乎都是搭大都會客運(以前的台北市公車處)的信義幹線,因為距離起站永春高中僅有一站,一定有位置坐,而大有或首都客運的信義幹線幾乎都是坐滿了人,除非趕時間不然一般不大會搭。但是,搭了二十多年的大都會客運信義幹線公車,已經於昨日1月26日停駛了。今天是停駛後第一個上班日,我是搭路線變更後的20路公車上班的,二十多年來每天搭乘大都會信義幹線出門的日子已經成為追憶,不禁令人感嘆。

作為二十多年來的回憶,來整理這條道路信義路的歷史吧!信義路本身就象徵著台北市由小小的台北城開始不斷向東發展的歷史。

信義路從台北城的東門向東方沿伸,清代時一出東門要到三張犁僅有一條非常狹窄的田間小路,這條三張犁路就是信義路的前身。明治38年(1905年)總督府進行台北市區改正,將東門城外一部分編入並舖設筆直道路,信義路蔚然成形。

大正五年(1916年)時,寬闊馬路已從東門舖設至目前金山南路口的位置,繼續向東則是較窄的單線道馬路。當時日本帝國陸軍山砲隊與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基地就設於東門城外現今中正紀念堂的位置,而陸軍的射擊練習場則設於三張犁,因此陸軍要進行射擊練習都需要經過這條路,故這條路俗稱「陸軍路」。

大正九年(1920年)台北市正式成立,台北市的東界到達現今光復南路延吉街附近,三張犁一帶仍然屬於松山庄管轄。雖然台北市大幅東擴,昭和13年(1938年)松山庄也再併入台北市,但是實際上一直到日治時期末期,台北主要的市區仍然僅到達現今新生南路附近,新生南路以東原屬大安庄的廣大區域則是大片農田與墓地,因此三張犁路寬敞的大馬路段在日治時期僅修到崛川通(現今之新生南路)為止,也就是現在的信義路一段與二段。

但是總督府早在昭和七年(1932年)的台北市區計畫之中,已經規劃要將三張犁路東擴修築為寬敞的大路,規劃的路線就是現在的信義路三段、四段、五段,後按現在的松德路轉向東北接上現今的松山路後到達松山火車站,戰後國民黨政府實際上就是按照台灣總督府的設計來做的。

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於民國36年(1947年)將台北市道路重新命名,東西向道路按八德來命名,三張犁路更名為「信義路」。隨著台北市的發展,市區開始向東擴張,1969年信義路三段與四段拓寬完成,四段的部份是按日治時期的規畫在原路線的北側修築新路,新的信義路四段修建完成後,原先的信義路四段改名為「文昌街」。基隆路以東的信義路五段則維持日治時期的舊路,至象山山腳下為止。

1980年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聯勤四四兵工廠搬遷,原兵工廠之區域規畫為「信義計劃區」。作為進入信義計劃區的主要道路之一,信義路五段進行拓寬修建工程,五段一樣是採行在原路的北側新建新的道路,在新的信義路五段完工後,原本的信義路五段改名為「松勤街」。當時新修的信義路五段是從基隆路世貿中心開始,向東沿伸,合併原本的虎林街一八四巷(現今的松德路)轉向東北,再接上松山路為止,其完全按照日治時期的規劃來開闢的。

1985年信義路五段末端改線,原本接續之原虎林街一八四巷從信義路五段分離,更名為「松德路」,而原本的虎林街二五二巷則改為「信義路六段」與信義路五段相接,現今的信義路於焉完成。

信義路總長雖然只有6.4公里,但卻是台北市最古老的一條道路之一,是清代當時從台北城唯二通往錫口地區(今松山區與信義區)的道路(另一條是現今的八德路),見證了台北市百年的發展,而今已成為聚集各大商圈夜市、機關學校、商業大樓的主要幹道,更擁有台北獨一無二的地標台北101。

雖然我只親眼見證信義路二十多年的歷史,看著世貿中心附近從一整片的荒地變成高樓林立的繁華商業區,但我相信信義路會繼續陪伴著我,讓我繼續看著它的成長與蛻變。

1 則留言: